咨询热线
028-65278981
独角兽企业“突然长大”怎么办?常规服务和管理显然不够

来源:成都艾聚财      
标签:

发布日期:2021-02-04


 2021年1月19日,“2020年发现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发布,1/3广州“独角兽”来自人工智能产业。其中,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8家企业入选广州“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暗物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入选广州“高精尖”企业榜单。

最近,“2020年发现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发布,AI独角兽旷视科技、半导体独角兽柔宇科技拟登陆科创板,移动K歌行业独角兽唱吧计划在创业板上市等消息,再度引发媒体对独角兽企业的关注。同时,境外媒体“盘点2020”时,也对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感到惊讶。对此,不少税收专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独角兽企业“突然长大”怎么办?面对其独有的税收特征,是否应该储备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服务和管理?

西方国家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很注重一个因素:税收管理共性。按照纳税人类型设置管理机构,就是一个典型的做法。基于此,在一些西方国家,大企业、中小企业和高净值个人,都因具有税收管理共性,而被实施了差异化的税收服务和管理措施;在具体的税收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又根据行业、地域、是否属于上市公司等特征,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这样做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纳税人的税收管理共性,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配置不同的人力资源,匹配不同的管理手段,从而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质效。

显然,独角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个很重要的共性特征:高成长性。这种高成长性,既体现在个体成长的高成长性,也体现在群体数量及其估值的高成长性。

就个体而言,一些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速度令人吃惊。比如,字节跳动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是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场景的科技企业之一,仅仅几年时间估值就超过1000亿美元。

就总体数量而言,根据胡润研究院统计,自2013年“独角兽”概念在美国提出之后,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一路飙升,于2019年达到206家,超过美国的203家,居世界首位。

在采访中,一些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融资、研发和市场是他们关注的优先事项,对财务和税务的关注度并不是特别高。这也就意味着,独角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税务合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在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的外部税收监管是必要的,压力的有效传导也是必需的——这会促使独角兽企业尽早重视税务内控建设,补齐爆发式生长过程中的税务合规短板。

除了高成长性之外,独角兽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共性特征:创新活跃。这种创新既体现在商业思维的创新,也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还体现在技术应用的创新等多个方面。长期研究独角兽企业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独角兽企业的产业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独角兽企业通过跨界创新,会承载两个以上的产业功能,集合不同的行业优势,形成新业态,产生新规则,产业价值链也会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重构和爆发式增长。在此过程中,必然带来交易性质认定和税法条款适用上的不确定性,进而给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带来挑战。

目前,我国税务机关正积极推进以风险为导向的税收管理,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税务风险的识别。在实践中,税务机关往往通过设置风险指标模型来识别税务风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根据经验迅速识别税务风险,但是对一些新出现的税务风险,则不容易及时识别到。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在其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所言:“与可计算或可预见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

宁可备而无用,绝不能用时无备。近年来,各地税务部门对于独角兽企业一直开展常规管理和服务,对其税收管理共性有所关注,但对其进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手段不足。基于此,税务部门有必要对独角兽企业基于创新活动的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研究,继而对其“基本知识”和“可能的结果”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认知,储备有针对性的服务和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在后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一旦独角兽企业符合税收意义上的大企业标准,就应该将其及时纳入进来,实施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给独角兽企业划定清晰的合规边界,引导其始终沿着合规的方向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独角兽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打造信息壁垒,规避税收监管。